| 首頁 | > 新聞中心 > 職工文苑 > 文學創(chuàng)作 |
龍躍瀾滄變通途
|
|||||
|
|||||
|
瀾滄江奔涌千萬年,在維西傈僳族自治縣的群山間劃出一道深邃的裂痕,江水撞擊巖壁的轟鳴聲中,四臺巨大的銀白色水輪機正將江河的脈搏轉化為跳動的電流。500千伏輸電線路如銀龍般騰空而起,將每年發(fā)出的62.3億度清潔電能送往滇粵大地,而在它身后,是貴州電建驚心動魄的天塹變通途的綠色印跡。 2023年深秋,項目經(jīng)理陳太輝第一次駛入橫斷山脈腹地,眼前的景象讓人屏住了呼吸。60度的陡坡如刀劈斧鑿,腳下是看不見底的峽谷深淵,云霧在腰間纏繞,偶爾露出幾座正在施工的鐵塔基座,宛如懸在半空的積木。 “這不是在修路,是在給群山系腰帶。”項目部年輕人這樣形容他們的戰(zhàn)場。全長4公里的線路上,12座鐵塔以90米的傲人身姿刺破云霄,成為橫斷山脈新的地標。但這些鋼鐵巨人腳下,是連騾馬都難以立足的絕壁,常規(guī)施工方案在此全然失效。 項目團隊在山間架起十余條索道,鋼索在云霧中若隱若現(xiàn),構成獨特的“空中走廊”。當?shù)谝焕︿摻铐樦鞯阑蛩鶗r,守在接收點的老工人輕輕撫過鋼索:“這哪是運輸線,分明是給大山系上的安全繩。” 當?shù)剌x長巖的硬度超乎想象。最初采用的風鎬和水磨鉆在巖壁上只留下淺淺的痕跡,施工進度條上,紅色標記始終在原點徘徊。深夜的臨時板房里,技術團隊對著地質(zhì)圖反復推敲,燭光將他們的影子投在布滿計算公式的白板上。 “小藥量,多頻次,像給大山做針灸。”這個形象的比喻催生了全新的爆破方案。施工人員將炸藥分成拇指大小的包裹,精準嵌入巖縫,再用竹片編織的防護網(wǎng)罩住爆破點。當?shù)谝宦晲烅懺谏焦然厥帟r,巖壁裂開的紋路竟如綻放的蓮花。 雨季來臨時,深達26米的樁基成了“水簾洞”。工人們搭起藍色雨棚,在轟鳴的雨聲中繼續(xù)作業(yè)。老安全員老李每天要檢查三遍防雷裝置,他的筆記本上密密麻麻記著:“5月17日,西側塔基避雷針傾斜2度,已調(diào)整;5月20日,東側索道滑輪組需加潤滑油……” 清晨六點,陳太輝帶領新員工小張爬上3號塔基,工裝口袋里總裝著兩樣東西:測繪儀和筆記本。當他蹲在剛澆筑的混凝土前,用小錘輕輕叩擊表面時,陽光正好穿過他頭頂?shù)陌踩保诘孛嫱断绿鴦拥墓獍摺?/p> “混凝土養(yǎng)護要像照顧嬰兒。”陳太輝的聲音混著山風傳來,“你看這個氣泡分布,說明振搗時間不足。”他接過小張的記錄本,在“今日學習”欄寫下:振搗時間誤差對強度的影響系數(shù)為1.2-1.5……這樣的“工地課堂”每天都在上演,半年后,小張已經(jīng)能獨立主持塔基驗收。 項目部更開辟了“民工夜校”。當最后一道晚霞染紅塔尖時,二十多位當?shù)毓と藝诠づ锴埃夹g員老王舉著圖紙講解鋼筋綁扎要點。45歲的傈僳族大叔此里用不太流利的漢語說:“原來綁鋼筋要像編竹篾,一圈壓三圈。”他粗糙的手掌比劃著,眼里閃著孩童般的光。 2024年5月10日,當最后一顆螺栓擰緊的瞬間,整個山谷突然安靜下來。陳太輝摸著微微發(fā)痛的腹部,看著銀線在陽光下泛起漣漪。九個月沒回家的他,膽囊里的結石已從“黃豆”長成“鴿子蛋”,但此刻所有疼痛都被成就感取代。 首臺機組并網(wǎng)那夜,控制室的熒光屏將每個人的臉映成幽藍。當電流表指針穩(wěn)穩(wěn)指向額定值時,值班員小陳突然發(fā)現(xiàn),陳太輝的工裝背后洇開一片深色痕跡——那是忍了整天的冷汗,在成功時刻終于肆意流淌。 如今,當動車穿越橫斷山脈,乘客們總會指著窗外若隱若現(xiàn)的銀線驚嘆。他們絕不會想到,在那些云霧繚繞的塔尖上,至今還留著工人們綁安全繩的勒痕;在深達90米的塔基底部,混凝土里凝固著116個建設者的體溫。這條穿越天險的綠電動脈,不僅輸送著清潔電力,更傳遞著一個勇氣與智慧的現(xiàn)代寓言:當人類以敬畏之心與自然對話,群山終將讓出通途。 |
| 【打印】 【關閉】 |
| 瀏覽次數(shù): |